2025年4月,中国保健品行业迎来政策密集发布期,监管体系持续完善,标准制定加速推进,市场规范化与创新活力同步提升。Early Data将从以下从政策监管、标准建设、审评优化、原料规范及市场发展五个维度,梳理本月行业关键动态。

一、监管体系全面升级,筑牢安全防线

4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完成全国在产在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首轮全覆盖,累计检查2520家次,覆盖率高达140%,推动行业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下一步,监管将聚焦动态化、常态化机制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动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同期,《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办法》出台,明确第三方平台需建立入网企业档案、食品安全自查及追溯制度,并设置专职管理机构,进一步规范线上渠道。

二、标准体系加速完善,功能声称科学化


4月8日,全国特殊食品标委会(TC466)发布8项保健食品检测新国标,涵盖泛酸、肌醇、番茄红素等成分测定方法,优化检测限和定量限等关键指标,提升标志性成分检测的准确性。此外,功能声称领域迎来突破:4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就《允许保健食品声称“有助维持关节健康”功能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细化缓解疼痛、维持软骨健康等子功能,配套试验评价指南,为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3月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同步实施,要求保健食品标签需明确标识注册号、警示用语及“营养素补充剂”字样,提升信息透明度。

三、审评机制高效化,加速产品创新


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深化注册备案制度改革,完善事前审评与事后评价机制,畅通新功能产品审查流程。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布的《保健食品真实世界研究指南》首次将真实世界证据纳入功能评价体系,为原料安全性和功能精准定位提供支持,助力研发效率提升。此外,广东省优化保健食品生产许可与备案审批流程,对非备案品种免于现场核查,缩短企业入市周期。

四、原料管理规范化,源头把控质量


3-4月,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发布褪黑素、辅酶Q10、鱼油等原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填补原料标准空白。已发布的8项检测国标亦从原料端强化质量控制,如《保健食品中辅酶Q10的测定》为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原料标准化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五、市场秩序整治与区域创新试点并行


4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广告市场专项整治,严打“神医神药”宣传及食品疗效化营销,重点清理直播电商虚假营销行为,并拟出台《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强化主体责任。区域创新方面,海南自贸港依托“特许准入”机制,引入全国首款临时进口保健食品——瑞士「Clinique La Prairie」功能营养素,探索国际产品快速落地路径,为行业国际化提供样板。


市场展望:万亿赛道开启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5年4月,我国注册类与备案类保健食品分别达21,125个和22,743个,双轨制体系趋于成熟。政策红利、消费升级与技术革新共振下,行业迈向规范化、功能化与个性化。未来,企业需围绕合规运营、研发创新及渠道优化构建核心竞争力,方能在万亿级市场中抢占先机。